易经有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今中外,“城”为空间,“市”为活力,城与市的交织繁荣,见证了一座座伟大城市的诞生。高质量推进首都商业消费空间建设,对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现北京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与北京市商务局共同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 年-2035 年)》,这是全国首个聚焦商业消费空间的特色规划,并于2022年11月正式发布。此次专项规划是在深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阶段,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旨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今起将通过空间画像、问卷分析、城市对比和思路总览4篇主题文章进行系列解读。
“城”与“市”交相辉映、致民聚货而各得其所——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解读思考
1.受访者以31-45岁强购买力人群为主,18-30岁“Z世代”积极表达
北京市消费者对商圈未来发展有较高积极性,受访者年龄段以31-45岁的强购买力人群为主(占调查者50%以上),同时以18-30岁 “Z 世代”(1995-2009 年出生的人群)为代表的未来消费主力军占比26%。在性别方面,受访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接近1:1,共同对北京商圈发声。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的居住地分布在北京市东西城、朝海丰石等16个城区内,其评价结果具有代表性。其中,朝阳区消费者参与度最高,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朝阳、海淀、丰台、昌平、西城的消费者。
商圈是市民需求的感应器,超过70%的受访者对北京商圈的总体情况基本认可。
新消费时代引领新消费需求,在线%的受访者认为,促使他们走出家门,进入实体商圈的原因是实体商圈的社交活动;60%的受访者认为是场地环境;50%的受访者则认为是实体体验。未来的消费者在体验化、多元化、个性化等高级别精神需求日益鲜明,在进入“网店和实体店相结合”的全新消费时代,实体商圈的体验式、场景式消费成为必备要素。
调查发现,8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去城市大型商圈的目的是社交聚会,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选择去城市大型商圈的目的是休闲活动,近一半的受访者选择去城市大型商圈的目的是购物消费。此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商圈作为区域性活动的一站,周边拥有公园、剧场、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往往能够为商圈带来大量客流。
根据问卷调查,城市大型商圈最吸引消费者的特质是其具备餐饮、电影院等各种业态丰富,可逛可玩,同时还具备商圈空间环境好,商业规模大、品牌多的特点。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各商圈定位应差异化更加明显,具有各自的主题特色;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品牌业态丰富度提升,避免品牌同质化;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增加商圈活动,提升商圈活力度或新鲜感。
调查发现,75%以上的受访者选择去日常生活商圈的目的是买菜以及购买生活用品等日常消费行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去日常生活商圈的目的是聚餐与休闲娱乐活动。
60%的受访者认为周边的日常生活商圈还存在品质不高、功能业态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服务业态的问题。同时,需要增加特色餐饮店、新式书店、咖啡厅、便利店等具有本地或社区特色的店铺。
目前,北京各大商圈梯队已逐步形成,传统商圈综合优势显著,新生商圈不断涌现。应不断挖掘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推动各级各类商圈探索新场景、新赛道,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整体形成国际消费有魅力、城市消费有实力、地区消费有活力、社区消费高便利的消费格局。
强化区域差异,突出特色主题,打造专业化特色品牌商圈。比如CBD、三里屯的国际范,中关村或上地的科技范,也可以结合区域特点打造大兴和首都机场免税店,以及京西永定河休闲运动、骑行、赛车等专业性商圈。不然同质竞争,老百姓就没必要跑那么远,网购也很发达,就近就解决了。北京商圈的特色专业化聚聚很不够。
目前北京现状商圈在空间布局上很不均衡,东部发达,西部传统,南部较弱,外围不足,均好性亟待提升。未来应结合规划布局,精细化引导培育,匹配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集聚程度,适应发展需求。
希望更加国际化,时尚化。并且,优质的多集中在朝阳区,东西城。其他区的应重点发展,实现整体均衡,让大家在家门口购物,不需要羡慕朝阳群众。
目前北京商圈亟待促进差异化展,凸现特色,注重打造体验式消费与品质型消费新业态。应深度挖掘资源禀赋,塑造可感知、可体验的多维消费场景,构建特色鲜明的多元主题商圈,打造“商圈 x 历史文化”“商圈 x 国际交往”“商圈 x 科技创新”“商圈 x 文体休闲”“商圈 x 旅游度假”等一系列魅力消费名片。
更多引进国际IP和品牌,鼓励业态融合创新园区,建立消费科技创新园,增加创新型娱乐业态在北京及北京周边城市的布局和旅游吸引力。
目前北京商圈有待提高日常生活商圈的品质,适当减小与城市大型商圈的品质差异,分散消费者出行需求。未来应以人的行为需求出发,精准画像客群需求,以社区级商圈满足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以街道、社区为核心,推动构建社区消费网络,打造保障“七有”“五性”与品质生活的社区交往会客厅。
一个城市不仅仅需要交通、建筑、住房、公园,更是需要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人,而商业才是其中的粘合剂。居民更需要的是中型小型便民商圈,甚至是街区商业,期望北京夜间的街头能够热闹。